1、驾驶汽车遇到牲畜横穿抢道的情况,要及时鸣喇叭进行驱赶。
A、正确
B、错误
答案:B
解释:小心惹恼了牲畜,把咱的车撞翻了,遇到牲畜横穿抢道的情况,应该停车避让。
2、动画3中有几种违法行为?
A、一种违法行为
B、二种违法行为
C、三种违法行为
D、四种违法行为
答案:B
解释:有2种违法行为:1、行驶中遮挡号牌;2、超速行驶!
3、驾驶机动车在结冰的道路上怎样会车?
A、辆车临近时减速
B、适当加速交汇
C、提前减速缓慢交汇
D、尽量靠近中线交汇
答案:C
解释:由于是结冰的道路,说明路面很易滑,因此在这样的路面上会车时,要注意减速慢行,因此本题选C。
4、行车中不开转向灯强行并线是违法行为。
A、正确
B、错误
答案:A
解释:不开转向灯强行并线,很容易和后方车辆发生刮擦或碰撞,并且责任全部在你,是一个违反交通法的行为。
5、雾天公路行车可多使用喇叭引起对向注意,听到对向机动车鸣喇叭,也要鸣喇叭回应。
A、正确
B、错误
答案:A
解释:雾天视野不好,看不清楚的情况下,只能通过声音来判断其他车辆的位置。因此雾天比较多用喇叭来“交流”,当听到其他车辆鸣喇叭时,也该告知对方自己所在的位置,避免因看不清发生事故。 所以这题是对的。
6、驾驶机动车在这种道路上怎样会车最安全?
A、靠路中心行驶
B、靠路右侧行驶
C、在路中间行驶
D、靠路左侧行驶
答案:B
解释:《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》第四十八条 在没有中心隔离设施或者没有中心线的道路上,机动车遇相对方向来车时应当遵守下列规定:(一)减速靠右行驶,并与其他车辆、行人保持必要的安全距离;因此本题选B。
7、雪天行车,由于路面湿滑,车轮附着力减小,因此应当加大两车之间的安全距离。
A、正确
B、错误
答案:A
解释:雪天应当加大两车安全距离。
8、驾驶机动车遇到这样的情况要怎样行驶?
A、连续鸣喇叭
B、快速通过
C、减速慢行
D、从一侧绕行
答案:C
解释:遇到这样的情况要减速慢行,必要时停车避让,以免孩子们突然跑动被撞伤,因此本题选C。
9、遇紧急情况避险时,要沉着冷静、坚持什么样的处理原则?
A、先避人后避物
B、先避物后避车
C、先避车后避人
D、先避物后避人
答案:A
解释:以人为本,所以首先要避人。
10、右侧标志提醒前方200米有村庄。
A、正确
B、错误
答案:A
解释:上边是村庄-用以提醒车辆驾驶人小心驾驶。设在紧靠村庄、集镇且视线不良的路段以前适当位置。 下边200米是距离。
11、如图所示,驾驶机动车遇到这种情况,B车做法正确的是什么?
A、适当鸣喇叭加速通过
B、长鸣喇叭催促
C、挤靠自行车
D、减速让行
答案:D
解释:B做法不恰当,AC做法易引发交通事故,减速让行才能保证安全。
12、通过隧道时,不得超车。
A、正确
B、错误
答案:A
解释:这个时候超车不安全
13、车辆驶近人行横道时,应怎样做?
A、加速通过
B、立即停车
C、鸣喇叭示意行人让道
D、先减速注意观察行人、非机动车动态,确认安全后再通过
答案:D
解释:因为行人具有随意性,所以要先减速注意观察行人、非机动车动态,确认安全后再通过。
14、汽车的专用备胎可作为正常轮胎长期使用。
A、正确
B、错误
答案:B
解释:此题错误在汽车的【专用备胎】可作为正常轮胎长期使用
15、驾驶人发现轮胎漏气,将机动车驶离主车道时,不要采用紧急制动,以免造成翻车或后车采取制动不及时导政追尾事故。
A、正确
B、错误
答案:A
解释:当车辆漏气时,引起轮胎不正常工作,为了避免意外发生,应该驶离主干道,在安全地方检查也不应该紧急制动,避免后面车辆反应不及时引起事故。
16、制动时后车轮抱死可能会出现侧滑甩尾的情况。
A、正确
B、错误
答案:A
解释:所谓“侧滑”就是车辆急加速、突然制动或启动时扭矩过大而产生的侧向甩动的现象,俗称“甩尾”。造成车辆侧滑的因素很多。雪天,雨天、冰面上行车时突然抬起油门或突然加速;采取紧急制动,制动时后轮比前轮先抱死;都极易发生车辆侧滑而造成事故。
17、驾驶机动车遇到这种情况时对向机动车优先通过。
A、正确
B、错误
答案:A
解释:根据规定,有障碍的一方要让无障碍的一方先行,因此本题正确。
18、右侧标志警告前方是有人看守铁道路口。
A、正确
B、错误
答案:B
解释:无人看守铁路道口
19、在普通道路驾车遇到暴雨,刮水器无法改善驾驶人视线,此时要采取的措施是。
A、减速慢行
B、集中注意力谨慎驾驶
C、立即减速靠边停驶
D、以正常速度行驶
答案:C
解释:本题的关键“刮水器无法刮净雨水”,也就是说无法透过前挡风玻璃看清前方情况。在这样的情况下,只能靠边停车,否则很有可能在看不清路况时发生事故。
20、前方标志表示向右是单向行驶道路。
A、正确
B、错误
答案:A
解释:单行路向右-表示一切车辆向左或向右单向行驶。此标志设在单行路的路口和入口处的适当位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