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、如图所示,只要没有警察在场就可以在此地点停车。
A、正确
B、错误
答案:B
解释:路边有禁止长时停车、禁止临时停车的标志,因此不能停车,停的车都属违停。
2、下坡路行驶,制动突然失效后,可采用的减速方法是什么?
A、利用道路边专设避险车道减速停车
B、用车身靠向路旁的岩石或树林碰擦
C、首先拉紧驻车制动
D、抢挂低速挡
答案:ABD
解释:这四个选项中,除了选项3可能会造成车子侧滑等状况外,都是可以让机动车减速的有效措施。因此本题选124。
3、行车中变更车道不需要提前开启转向灯。
A、正确
B、错误
答案:B
解释:变更车道一定要【提前】开启转向灯。
4、出车前对轮胎进行哪些方面的检查?
A、什么也不用检查
B、轮胎有没有清洗
C、备胎在什么位置
D、轮胎的紧固和气压
答案:D
解释:对轮胎的检查是为了确保在行车过程中能安全行驶,由此本题应选D。
5、驾驶人在观察后方无来车的情况下,未开转向灯就变更车道也是合理的。
A、正确
B、错误
答案:B
解释:这是错误的行车方法,不论在何种情况下变更车道或者转弯,都必须开启转向灯,安全第一。
6、驾驶机动车在有这种标志的路口怎样通过最安全?
A、停车观察路口情况
B、加速尽快进入路口
C、减速观察左后方情况
D、减速缓慢进入路口
答案:D
解释:这是让的标志,不是停,所以要减速缓慢进入路口
7、行车中遇到后方车辆要求超车时,应怎样做?
A、及时减速、观察后靠右行驶让行
B、保持原有车速行驶
C、靠右侧加速行驶
D、不让行
答案:A
解释:基于安全和和谐的因素,所以要及时减速让行。
8、出车前检查刮水器时,应尽量在干燥状态下进行。
A、正确
B、错误
答案:B
解释:不能在干燥状态下,摩擦力度太大,那样刮水器容易坏。
9、驾驶机动车在高速公路减速车道行驶时,以下做法正确的是什么?
A、可以超车
B、可以倒车
C、依次通行
D、可以掉头
答案:C
解释:“匝道”是指立交桥或高架路的进出道引道。驾驶机动车在匝道内行驶,可依次通行,不可倒车、掉头、超车。
10、戚某驾驶大客车,乘载28人(核载55人),由南向北行至一无交通信号控制的交叉路口,以50公里的时速与由东向西行至该路口李某驾驶的重型半挂牵引车(核载40吨,实载55.2吨)侧面相撞,造成12人死亡、17人受伤。此事事中的主要违法行为是什么?
A、客车超员
B、客车超速行驶
C、货车超载
D、货车驾驶人经验不足
答案:BC
解释:第一处错误:交叉路口 30km/h 第二处错误:超载
11、在这个区域内不允许长时间停放机动车。
A、正确
B、错误
答案:A
解释:如图是禁止长时间停车标志,因此本题正确。
12、夜间遇到这种后车发出超车信号时怎样行驶?
A、靠路中心减速行驶
B、加速甩掉后车
C、开启左转向灯警示
D、减速靠右侧让行
答案:D
解释:夜间遇到后车发出超车信号时【减速靠右侧让行】
13、驾驶机动车在这种情况下怎样做?
A、从前车左侧超越
B、占对向车道超越
C、从前车右侧超越
D、跟在前车后行驶
答案:D
解释:遇到这种情况时,不能超车,因此本题选D。
14、右侧标志警告前方是上陡坡路段。
A、正确
B、错误
答案:A
解释:上陡坡-用以提醒车辆驾驶人小心驾驶。
15、驾驶机动车遇到这种情形应该注意什么?
A、预防机动车侧滑
B、预防行人横穿
C、尽快加速通过
D、持续鸣喇叭
答案:B
解释:由图可知,此妈妈在对着路对面的孩子招手,因此要注意从对面穿出孩子跑到妈妈这边,因此本题选B。
16、移动脊柱骨折的伤员,切勿扶持伤者走动,可用软担架运送。
A、正确
B、错误
答案:B
解释:注意担架会引起误解,脊柱骨折意味着柔软的脊髓面临机械损伤(哪怕是非常微小的震动)所以必须保持脊柱固定(软担架根本不能规避机械损伤),所以,用软担架运送也是错误的!
17、驾驶机动车进入居民小区不能超过限速标志限定的速度行驶。
A、正确
B、错误
答案:A
解释:由图可知,进入此小区车速限制在5公里/小时,也就是说不能超过5公里/小时,因此本题正确。
18、驾驶装有安全气囊的汽车可以不系安全带。
A、正确
B、错误
答案:B
解释:研究表明,假设气囊加安全带是100%安全的话,安全带的作用是70%,气囊的作用是30%
19、当车辆驶出隧道时,驾驶人容易出现图中所示的“明适应”现象,以下正确的做法是什么?
A、加速驶出隧道
B、减少与前车距离,利用前车挡住强光
C、与全程保持安全距离,降低行驶车速,驶出隧道
D、变更至车辆较少的车道,迅速驶出隧道
答案:C
解释:当车辆驶出隧道时,与前车保持安全距离,降低行驶车速,驶出隧道。
20、夜间驾驶机动车超车遇前车不让路时怎样处理?
A、连续鸣喇叭提示
B、开远光灯尾随行驶
C、保持距离等待让行
D、连续变换远近灯光
答案:C
解释:遇到前车不让路时,只能等到前车让路了才能超车,否则容易发生危险,因此本题选C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