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、如遇交通流量较大的路段,跟车距离不重要,只需要保持低速行驶即可。
A、正确
B、错误
答案:B
解释:跟车距离很重要,不同的道路对跟车距离要求是不一样的,保持安全距离,才能确保行车安全。
2、在这种情况下驾驶人需要注意什么?
A、左侧机动车
B、右侧机动车
C、后方机动车
D、前方机动车
答案:A
解释:由图可知,两车之间有空当,但此时车子若想挤入此空档很容易会和后方的车子相撞,因此为了安全起见,要避让,即要注意左侧蓝色货车。所以本题选A。
3、在道路上超车时,应尽量加大横向距离,必要时可越实线超车。
A、正确
B、错误
答案:B
解释:实线不能跨越,因此不能越实线超车,本题错误。
4、路面白色虚线实线指示实线一侧允许跨越。
A、正确
B、错误
答案:B
解释:虚线一侧可以越线,您所在的这个车道是不可以的,因为是实线。
5、机动车行驶近坡道顶端等影响安全视线距离的路段时,要如何保证安全?
A、快速通过
B、使用危险报警闪光灯
C、减速慢行并鸣喇叭示意
D、随意通行
答案:C
解释:注意“影响安全视距的路段”,也就是说在此路段行驶时无法完全掌握路况,因此要减速慢行谨慎小心,同时鸣喇叭告知其他车辆。因此本题选C。
6、高速行驶的机动车,在转向失控的情况下紧急制动,不会造成翻车。
A、正确
B、错误
答案:B
解释:注意“高速行驶”,也就是说是车速过快的情况下,若是转向失控时使用紧急制动,很容易造成翻车,因此本题错误。
7、如图所示,在这种情况下要充分减速靠右行驶。
A、正确
B、错误
答案:A
解释:窄路急转弯时并且会车,要充分减速靠右行驶。
8、吴某驾驶一辆大客车,乘载33人(核载22人),行至163县道7公里加300米处时,机动车失控坠入山沟,造成10人死亡、21人受伤。事后经酒精检测,吴某血液酒精含量为26毫克/百毫升。吴某的主要违法行为是什么?
A、超速行驶
B、客车超员
C、疲劳驾驶
D、酒后驾驶
答案:BD
解释:1:乘载33人(核载22人),所以客车超员;2:吴某血液酒精含量为26毫克/百毫升,所以酒后驾驶。(此处既然检测到酒精就算酒后驾驶,不然人的血液里边哪里会有酒精)
9、车辆发生“水滑”时,以下做法正确的是什么?
A、不可急踩制动踏板
B、逐渐松抬加速踏板,让车速逐渐减缓
C、不得迅速转向
D、立刻猛踏制动踏板,降低车速
答案:ABC
解释:发生水滑时不能猛踏制动,会造成车辆侧翻。
10、通过窄路、窄桥时,不得超车。
A、正确
B、错误
答案:A
解释:这种复杂路段不得超车,以免发生事故。
11、允许沿着图中箭头方向驶入高速公路行车道。
A、正确
B、错误
答案:B
解释:不能跨越左边的白色实线。
12、右侧标志提醒前方右侧500米有避险车道。
A、正确
B、错误
答案:A
解释:避险车道是指在长陡下坡路段行车道外侧,增设的供速度失控车辆,驶离正线安全减速的专用车道。
13、图中红框内行驶车辆存在交通违法行为。
A、正确
B、错误
答案:A
解释:导流线的形式主要为一个或几个根据路口地形设置的白色V形线或斜纹线区域,表示车辆必须按规定的路线行驶,不得压线或越线行驶。 主要用于过宽、不规则或行驶条件比较复杂的交叉路口,立体交叉的匝道口或其他特殊地点。
14、动画8中有几种违法行为?
A、一种违法行为
B、二种违法行为
C、三种违法行为
D、四种违法行为
答案:B
解释:在考场上这道题的正确答案是有二种违法行为(1、遮挡号牌,2、遇前方拥堵,鸣喇叭催促前方机动车,然后进入非机动车道右转弯)。但我看实际违法行为要多:遮挡号牌、没有依次排队、走非机动车道、变更车道不打转向灯、右转不打转向灯。
15、驾乘人员下车时要怎样做以保证安全?
A、停车后立即开门下车
B、观察前方交通情况
C、先开车门再观察侧后情况
D、先观察侧后情况,再缓开车门
答案:D
解释:切记安全第一,所以选D。
16、路口内中心圈标示左小转弯要沿内侧行驶。
A、正确
B、错误
答案:A
解释:亲,这都是规定的。
17、驾驶机动车通过漫水路时驾驶人要挂低速挡匀速通过。
A、正确
B、错误
答案:A
解释: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》第六十四条 机动车行经漫水路或者漫水桥时,应当停车察明水情,确认安全后,低速通过。
18、右侧标志提醒注意左侧有落石危险。
A、正确
B、错误
答案:A
解释:注意落石-用以提醒车辆驾驶人注意落石。设在有落石危险的傍山路段以前适当位置。
19、掉头时,以下做法正确的是什么?
A、不开转向灯
B、提前开启左转向灯
C、在掉头车道掉头
D、在直行车道掉头
答案:BC
解释:掉头要开左转灯,在掉头车道掉头。
20、驾驶机动车在下坡路段停车怎样使用行车制动?
A、比平路是提前
B、比平路时推迟
C、和平路一样
D、要轻踏制动踏板
答案:A
解释:下坡行驶时,在重力的作用下速度会逐渐提高,比平缓路段需要的距离长。因此本题选A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