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、行车中不开转向灯强行并线是违法行为。
A、正确
B、错误
答案:A
解释:不开转向灯强行并线,很容易和后方车辆发生刮擦或碰撞,并且责任全部在你,是一个违反交通法的行为。
2、交通警察发出这种手势信号可以向左转弯。
A、正确
B、错误
答案:A
解释:左转弯是面对你,右手伸直,左手斜动
3、驾驶机动车在高速公路行驶,由加速车道汇入行车道时,操纵方向盘不应该过急过猛。
A、正确
B、错误
答案:A
解释:在高速公路上,从加速车道汇入行车道时,转向盘的操作不要过急、过猛。
4、如图所示,夜间驾驶机动车行经没有行人通过的人行横道时可加速通过。
A、正确
B、错误
答案:B
解释:夜间驾驶机动车行经没有行人通过的人行横道时减速、按喇叭通过。
5、驾驶机动车遇到沙尘、冰雹、雾、雨、雪等低能见度条件时,应该怎样做?
A、开启前照灯、示廓灯和后位灯
B、高频率鸣喇叭使其他交通参与者知道自己的位置
C、同向跟车较近时,应使用远光灯
D、适当提高车速,尽快到达目的地,结束行车
答案:A
解释:遇到沙尘、冰雹、雾、雨、雪等低能见度条件时开启前照灯、示廓灯和后位灯。
6、这个标志提醒前方铁路道口有多股铁路与道路相交。
A、正确
B、错误
答案:A
解释:上面带叉和折线就代表不止一条铁路!
7、驾驶机动车行驶过程中,驾驶人要随时注意与前车的安全距离,安全距离应随着车速的提高而增加。
A、正确
B、错误
答案:A
解释:驾驶机动车行驶过程中,驾驶人要随时注意与前车的安全距离,安全距离应随着车速的提高而增加。因为追尾都是后车责任,因为没有足够的安全距离。
8、佟某驾驶一辆大客车(乘载54人,核载55人)行至太原境内以45公里的时速通过一处泥泞路段时,机动车侧滑驶出路外坠入深沟,导致14人死亡、40人受伤。佟某的主要违法行为是什么?
A、客车超员
B、超速行驶
C、酒后驾驶
D、疲劳驾驶
答案:B
解释:在普通公路行驶,遇雾、雨、雪、沙尘、冰雹,能见度在50米以内以及在冰雪、泥泞的道路上行驶时,限速为每小时30公里。
9、驾驶机动车在转弯之前应留意旁边行驶的自行车,是因为自行车比较小,不太容易被看到。
A、正确
B、错误
答案:A
解释:本题说法正确。
10、驾驶机动车在这种情况下不能左转弯。
A、正确
B、错误
答案:A
解释:左转红灯,所以不能左转,正确。
11、右侧标志提醒前方是傍山险路。
A、正确
B、错误
答案:A
解释:傍山线路-用以提醒车辆驾驶人小心驾驶。设在傍山险路路段以前适当位置。
12、右侧标志表示前方100米是停车接受检查的地点。
A、正确
B、错误
答案:A
解释:停车检查-表示机动车必须停车接受检查。此标志设在关卡将近处,以便要求车辆接受检查或缴费等手续。标志中可加注说明检查事项。
13、谨慎驾驶的三原则是集中注意力、仔细观察和提前预防。
A、正确
B、错误
答案:A
解释:谨慎驾驶三原则:1集中注意力 2仔细观察 3提前预防。
14、大雾天行驶,以下说法正确的是?
A、可以紧急制动刹车
B、可以紧急制动刹车,但是需要停到紧急停车带上
C、不可以紧急制动刹车,因为会造成后面的车辆追尾
D、以上说法都不对
答案:C
解释:在雾中行车时,不要猛踩或快松油门,更不能紧急制动和急打方向盘。如果认为确需降低车速时,先放缓油门,然后连续几次轻踩刹车,以防追尾、侧滑。
15、驾驶机动车途径这个路段的时候,以下关于潜在风险的说法正确的是?
A、坡顶可能停放一辆车
B、对面驶来的车辆可能占用你的车道
C、前方道路可能有障碍物
D、前方道路可能有转弯
答案:ABCD
解释:驾驶机动车在接近坡顶时,需要考虑到视线受阻的情况,以及一切可能的潜在风险。
16、在普通道路驾车遇到暴雨,刮水器无法改善驾驶人视线,此时要采取的措施是。
A、减速慢行
B、集中注意力谨慎驾驶
C、立即减速靠边停驶
D、以正常速度行驶
答案:C
解释:本题的关键“刮水器无法刮净雨水”,也就是说无法透过前挡风玻璃看清前方情况。在这样的情况下,只能靠边停车,否则很有可能在看不清路况时发生事故。
17、右侧标志表示最高车速不准超过每小时50公里。
A、正确
B、错误
答案:B
解释:此图的标志为最低车速不低于50公里/每小时。
18、山区上坡路段跟车过程中遇到前车停车时怎么办?
A、从前车两侧超越
B、紧跟前车后停车
C、保持大距离停车
D、连续鸣喇叭提示
答案:C
解释:上坡路段停车的车辆容易出现后溜的情况,因此后车在跟车时要加大跟车距离,确保安全,所以本题选C。
19、如图所示,雾天驾驶机动车跟车行驶,应加大与前车的距离。
A、正确
B、错误
答案:A
解释:雾天驾驶机动车跟车行驶,应开启前后雾灯,同时加大与前车的距离保证行车安全。
20、驾驶机动车从加速车道进入行车道不能影响其他机动车正常行驶。
A、正确
B、错误
答案:A
解释:不影响其他机动车正常行驶是进入其他车道的大前提,因此本题正确。